“君今不幸离人间,国有疑难可问谁?”1963年,罗荣桓元帅因尿毒症不幸病逝,年仅61岁,成为十大元帅中最先离世的人。
作为罗荣桓的老乡、革命战友,毛主席前来参加吊唁,并在极度的痛苦中写下了《吊罗荣桓同志》,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荣桓啊荣桓,你病逝之后,国家有疑难,我还能去问谁呢?”
十大元帅中,主席最为器重的便是罗荣桓元帅,对其评价很高,甚至称他是唯一同自己一辈子共事的人。为什么主席如此器重罗荣桓元帅,甚至在他去世后顿感自己没有了依靠呢?另外的九位元帅没有得到这种评价,是和主席发生过什么冲突吗?
【相见恨晚,政治上追随毛主席】
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17岁的罗荣桓,作为湖南学生的代表,也主动站了出来反对湖南本地军阀张敬尧,并号召人们抵制日货:“同胞们,日本意图使我们亡国灭种,我们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选择。抵制日货,誓死力争,还我青岛!”
1919年的抗争,使得远在湖南的罗荣桓对青岛这个城市情有独钟。五年后,他考入了私立青岛大学,在校期间,他同样如同以前那样,积极领导学生运动,成为了青岛大学里的学生骨干成员。
“罗荣桓是个万里挑一的人才,对于这样的人才,我们实在是发现的太晚了。如果早些发现,相信我们的革命道路会顺利很多。”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,毛主席听着罗荣桓的发言,不禁对着身边的人感慨与罗荣桓相遇很晚。
此时的罗荣桓才只有27岁,这之前的几年,他是怎么认识毛主席的呢?又在我党做了什么事情,才使得毛主席对这个年轻人寄予了极高的评价,甚至相见恨晚呢?
1926年,24岁的罗荣桓从私立青岛大学商科专业毕业。但他这几年来,见证了太多民族的苦难,学生期间他为此四处奔走发声。
但他最终却发现,对于持枪的地主军阀们,只有笔杆子的学生们劝不动,更讲不通道理,以此方式改造旧中国的希望渺茫。民族的独立是要凭借力量,用自己的拳头打出来的。
多番思索之后,罗荣桓放弃了经商致富的道路,决心弃笔从戎、投身革命,毕业这一年,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凭借着在学校的学生运动经验,他在动员群众方面优势极大。
擅长政治工作的罗荣桓遂被派到了湖北省,进行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动员工作:“乡亲们,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,没人会给我们施舍,所有追求的生活,都是自己争取出来的!”
所到之处几乎皆是一呼百应,彻底唤醒了人们的革命热情。不久之后的秋收起义、三湾改编等载入历史书册的重大事件,其中都有罗元帅的身影,可谓是军功显著。也因此,主席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【一生共事的人】
罗荣桓元帅堪称是一个军事天才,他的很多观点,都与毛主席不谋而合。
在反抗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起义初期,我党我军按照常规思维,多次攻打长沙这样的大城市。很多人认为,只要打下长沙,就等于牢牢掌控住了湖南。1930年,罗元帅也亲自带兵领战,与林元帅一起攻打长沙,但却大败而归。
这次实战立刻令罗荣桓发现了我党我军路线上的错误:“我们力量弱小而敌方强大,我们攻城敌人守城,攻打长沙,我们方方面面都处在绝对劣势中,以卵击石实为不可。”
但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,不少人指责罗荣桓畏战怕死、动摇军心,是典型的“逃跑主义”。在不久后的峡江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,主席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,自然也是遭到大量的反对。
这个时候,罗荣桓站了出来:“诱敌深入,一直都是最有利的策略。但现如今我们主动攻打各大城市,我们反倒成了被诱惑深入的敌。
我赞成主席的说法,同时我认为,现如今我们应该放弃攻打南昌,将主力转移到赣江以东地区,建设根据地,在根据地内作战,实现诱敌深入、关门打狗!”
但遗憾的是,当时主席在党内地位并不高,他的说法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,甚至他本人还因此遭到大量的反对和批判。在这种情况下,罗荣桓排除万难,冒着被占据优势的“城市中心论”成员冷落打压的困难,仍旧坚定站在主席这边。
毛主席对此也是十分感激,他发现自己几年前的眼光没有任何错误,这个罗荣桓同志,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奇才。
在之后的几次反围剿战争中,王明、博古误判了当时的形势,用苏联模式来应对国民党的“剿匪战争”,给我党造成了极大损失。
对此,主席多次提出异议,认为应当改变路线,走“农村包围城市”道路,这一观点令他遭到了更严重的批判,领导权被剥夺,在党内一度被边缘化。
看着自己被架空,又看着红军伤亡数字不断扩大,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,主席彻底病倒了。这段时间的主席变得憔悴瘦弱,四十岁的主席一度老得像六十岁。
而此刻的罗荣桓元帅,因为支持主席,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。但即使受牵连,他也要毫不犹豫地支持主席,又或者说,是支持自己的革命信念。
回忆起这些事情,主席笑着说:“罗荣桓和我,真的是一辈子共事。我们达成了一种默契,一起享福,一起倒霉,我怎样他就怎样。”
几次反围剿战争中,罗荣桓也次次参与,他虽不赞成王明等人的主张,但危难面前,自己作为将领,绝不可冷眼旁观。1935年的遵义会议召开后,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成为了党内共识,大家放开手去建设革命根据地。
在轰轰烈烈的根据地建设中,罗荣桓效果最为显著,他领导了山东地区的根据地建设和革命斗争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又领导人民在这片齐鲁大地上痛击日本侵略者,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。
【国有疑难可问谁?】
主席一辈子未曾与罗荣桓元帅发生过冲突,但却和另外九位元帅都有过一些摩擦和过节。不过,这些过节均是政治理念的差异,绝无私人恩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事情的发展变化,各个元帅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并和主席冰释前嫌。罗荣桓元帅去世后,国有疑难可问谁?九大元帅都会为主席解疑答惑的。
朱德是毛主席最为器重的人,主席在谈起两个人的时候,常常称呼道“朱毛”,主动把朱老总排到自己前面,在授勋时,朱德也是第一个被授予元帅的人。
但朱老总对于苏联则过于信任,对于共产国际派来的指挥,他也是极力配合。陈毅大帅同样站在朱老总这边,提出党内应该分权,同时应多听从共产国际的指导。
而毛主席则强烈反对这一点,在这段时间里,他和朱德陈毅在理念上存在严重冲突。
只是之后几年的接连失败使朱老总、陈元帅发现,自己被苏联和共产国际坑惨了。他们主动反省了自己的错误,认识到主席的观点是对的,冰释前嫌开始了新的合作。
“谁敢横刀立马?唯我彭大元帅。”彭德怀元帅身经百战,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见证了他的实力。但这样一位元帅,性格上却比较急躁,他心直口快有话就说,还因此与主席发生过口角冲突。
但对此主席却并不在意:彭德怀性格就是如此直爽,并不是故意针对别人。在战术上,彭老总也是指挥强硬,有时为了把握良机,还未得到请示就私自行动,来一个先斩后奏。
为此,主席也没少批评彭元帅,但彭德怀元帅也丝毫不在意,反开开心心地向主席汇报胜利战果,使得主席哭笑不得。
林彪元帅是战术、战略上最稳重、最擅长的人,他在抗战初期领导了平型关大捷,成为了第一个打灭鬼子威风的人。谁说鬼子不可战胜,林元帅不就大胜而归了吗?此后,他又领导了多场重大战役,几乎是百战百胜,功名显赫。
但与其他元帅相比,林彪元帅身体瘦弱,疾病缠身,怕冷怕热怕光,这也造成了林彪元帅性格上的孤僻与悲观。他曾在井冈山时期大闹,悲观地询问革命意义何在。
对此,毛主席十分上心,他专门写了回信,详叙革命形势,希望林彪元帅可以振作起来。结果如主席所愿,在其后几十年间,林元帅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刘伯承、聂荣臻、叶剑英三位元帅,在军校中受到了正规军事教育,在观念上,他们曾以二十年来习得的书本知识为主。为此,他们和毛主席便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冲突。
毛主席认为党和红军应该走“农村包围城市”道路,主打游击战,但“军神”刘伯承曾将游击战视为“野路子”,认为在正规军队面前,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。
三位传统的正规军人,一开始瞧不起游击战等策略,但在实战中,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游击战的重要性。不久,他们和主席和解,并亲自领导军队的游击战争。
而贺龙、徐向前两位元帅则主要负责战场杀敌,对于后方的斗争,两人都秉着不站队的原则,坚决不搞小团体,不孤立打压别的同志。
也因此,两个人和主席联系偏少,还因绝不站队的立场问题和主席一度关系微妙。
主席对此也并不计较,大家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目标,都是为了人民而奋斗。对于这两位对国家有功的元帅,主席十分信任,两位元帅也都对主席尊敬有加。
新中国的十大元帅,每一个都对国家有功。尽管一些人和自己有过冲突,但主席仍旧对他们评价甚高,将他们视为国之栋梁。他们在沙场上,为了人民而浴血奋战,永远怀念他们!
下一篇:没有了